李斛(1919-1975),号柏风,四川省大竹县人,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李斛是一名在中国画技法上有着开创性成就的国画家。他坚持用中国画的笔墨进行西洋画法的写生,并对素描基本功十分重视。创作了大量了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。具有全面的造型能力,在人物肖像画方面有独到的成就,留下了《印度妇女像》、《关汉卿像》、《齐白石像》等杰出作品。文革时期被当成黑画家遭到迫害。于1975年去世,享年56岁。
11月10日凌晨,病势垂危,经抢救无效,不幸逝世,终年56岁;
“***”大搞所谓批“黑画”,使李斛在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,肝病日益恶化,然而仍以“胸怀远志,不畏近难”自勉。作素描《自画像》,表现了在艰难境遇中不屈服的刚毅性格,是其精神的真实写照;
为北京饭店作《嘉陵江畔》、《水上人家》、《山城风景》、《汉水铁桥》、《春耕》等;
为我国驻意大利、黎巴嫩使馆和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作中国画《迎春曲》、《集贤峰下》、《三峡夜航》、《山寨春早》、《漓江春色》、《青山着意化为桥》等作品;
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《今日中国》(1972年第4辑)中,再现了李斛绘制《三峡夜航》的片段;
为曹靖华所著《春城飞花》创作插图;
奉命借调回京,抱病为民族饭店作中国画《三峡夜航》、《洗马图》、《山寨小景》、《气贯长虹》以及油画《长城》、《天山牧场》等。《三峡夜航》发表后深受各界群众和海外侨胞喜爱;
5月,与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一起下放到河北省邯郸地区磁县(1972年移到石家庄地区获鹿县)部队农场劳动锻炼;
为在北京举行的第六次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创作《马克思列宁像》,并被采用为会议发行的纪念邮票,在当时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印制发行;
9月,与全院师生一起去河北省邢台地区参加农村“四清”总团文化工作队;
带学生到石景山钢铁厂和京郊农村体验生活,创作《石景山钢厂》(曾用名《朝晖》);
创作《齐白石》、《京剧人物》及《马》、《牛》、《鸡》等变形画;
2月,应邀赴哈尔滨艺术学院讲学;
参加中央文化工作队,去安徽省巢县开展农村文化工作。其间因工作劳累,生活艰苦,曾发生“肝昏迷”;
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;
5月,带学生去河北省涉县农村实习,提倡画记忆画,锻炼感受、观察和记录生活的能力。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讲课;
6月,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素描学术讲座;
暑假去黑龙江勃利种马场写生;
创作《赶车》、《洗马图》、《哈尔滨小景》、《京剧人物》等;
上半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兼授素描课;
7月至10月,带学生经华山去敦煌莫高窟考察,临摹敦煌壁画。后去内蒙古乌梁素海、白云鄂博和杭锦后旗写生,创作《塞上春光》、《草原新城》、《乌梁素海》和《蒙族歌手》等;
研究敦煌艺术和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特征,在其作品的造型和色彩方面均有明显的变化;
3月,去湖南平江、湘西吉首、凤凰和四川,创作《苗族妇女》、《苗族歌手》和一批苗族人物肖像及《都江
堰》等;
参加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办学;
5月,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李斛、宗其香、萧淑芳、王合内作品展览。北京展览结束后,到各大城市巡展;
与全院师生一起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,创作《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》,被选送“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”展出;
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,创作《关汉卿》,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。我国和苏联均选印为纪念邮票;
10月,与中国画系师生一起去京郊门头沟区清白口村体验生活,创作《母亲》、《女民警》等;
5月,带领学生去大同煤矿实习;
6月至7月,去广州,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幅革命历史画《广州起义》收集素材;
同年创作《少先队员》、《蒋何之》等;
6月至9月,第二次去武汉长江大桥工地,并西进三峡,到白帝城和重庆,创作《长江大桥钻探工程》、《江心》、《四川农民》、《四川女孩》、《病房的早晨》等;
同年创作《披红斗篷的老人》,《印度妇女》,素描《老人》、《女青年》等,其中《印度妇女》获得极大成功;
加入中国民主同盟;
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分为彩墨画系、油画系和版画系,李斛在彩墨画系(1957年改为中国画系)从事素描和创作课的教学工作;
10月,施行胃部手术,同时发现肝局部硬变;
暑假去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体验生活,创作了《大桥从这里修过去》等作品。作为列席记者,参加第一届全国***第一次会议美术采访,创作《***您是我们幸福的保证》、《工地探望》,均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;
在吴作人先生家中进行教师课余绘画进修及教学探讨(即“十张纸斋”),参加者有艾中信、王式廓、董希文、李宗津、萧淑芳、戴泽等;
暑假去官厅水库体验生活,创作《工地宣传员》、《广播器在表扬我们》等作品;
为中央美术学院水彩教研组成员,这是当时唯一的色彩课教研组,成员有李可染、宗其香、倪贻德、司徒乔、萧淑芳等。同时教授油画;
北平艺专等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,应徐悲鸿院长的邀约,到该院绘画系任讲师;
创作《侦察》等国画,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,得到好评并获奖;
应徐悲鸿先生之召,到北平,被介绍到清华大学营建系任助教;
参加教联美术爱好者组织的“火社”,辅导素描。创作《赶车》和一些讽刺画;
创作《嘉陵江纤夫》、《山城小妹》等。《嘉陵江纤夫》在重庆展出后,引起社会舆论重视。在艺术上大胆探索,力求吸收西洋画的有用素质融会于中国笔墨之中,做革新中国画的尝试,深得徐悲鸿先生赞扬,为之题词:“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,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,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。”;
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。毕业前与戴泽、杨鸿坤、张大国等组织“梅社”画会,曾在重庆沙坪坝举办画展。毕业后,到北碚兼善中学任教,并在北碚师范学校美术科兼课。主办《三人行》画刊,画过《马克先生》等讽刺画,批判学校中的不良现象;
创作《战火中的难民》、《中渡口担煤工人》等,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美展,《中渡口担煤工人》被当时法国使馆买去;
暑假后,在梁山屏锦镇中学教书,为期一年,期末回到中大参加考试,成绩仍为全班第一,素描和肖像画在全系最为出色;
父亲病逝。李斛除维持自己的学习、生活之外,还要负担全家人的生活,只能一边上学,一边在附近的中学兼课,还要举办画展卖画;
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,在著名画家、美术教育家徐悲鸿、黄显之、吕斯百、傅抱石、谢稚柳等先生的指导下,刻苦钻研,成绩十分出色
成都师范学校毕业。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,因长江涨水,轮船停航而未成,于是以教学为业,开始自立生活。先后在江津、梁平、万县等地中、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任教,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;
“七七”事变,全面抗战爆发后,绘制宣传画张贴校园和街头,宣传抗日救国思想;
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。课外常为贫苦工农、挑夫、小贩等画像。中途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,任小学教师两年;
到成都,靠舅父接济继续上中学。因爱好绘画,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,成绩优秀。后被舅父发觉,为就业考虑,令其改读师范;
入梁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;
9月20日生于四川省大竹县观音镇一个农民家庭。原名李心源,号柏风。除父母外,家有兄、弟、妹九人,六人死于贫病,至解放,只剩下李斛和弟、妹各一人。因家境困苦,曾两次迁居梁山;
,作品《藏族女孩》、《初踏黄金路》,《高原峡谷》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
,《驯马手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
,《换了人间》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
,《高原之母》获第十三届全国版展二等奖